在水产养殖的复杂生态系统中,溶解氧如同空气中的氧气对于陆地生物一样,是维系生命的第一要素。它不仅是水生动物呼吸代谢的根本,更是影响养殖成败、效益高低的核心水质指标。因此,科学地理解并管理溶解氧,是每一位养殖从业者的必修课。监测水质的溶解氧含量可用在线溶解氧分析仪。 一、 适宜溶解氧含量的标准 溶解氧的含量通常以“毫克/升”为单位表示。对于大多数常见的水产养殖品种而言,一个普遍认可的安全线是 5毫克/升。 理想范围(>5 mg/L): 当水体溶解氧持续稳定在5毫克/升以上时,养殖对象(如鱼、虾、蟹)处于最佳生长状态。它们食欲旺盛,饲料转化率高(即饵料系数低),生长速度快,免疫系统强健,不易患病。这个状态下,整个养殖生态系统也更为稳定。 应激范围(3 mg/L - 5 mg/L): 当溶解氧跌落至这个区间,养殖动物开始进入应激状态。表现为摄食减少、活动力下降、生长速度明显放缓。长期处于此环境下,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减弱,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,从而诱发疾病。此时必须提高警惕,及时采取增氧措施。 危险范围(< 2-3 mg/L): 这是养殖业的“红色警报”区间。溶解氧低于3毫克/升时,鱼虾会出现“浮头”现象,即聚集到水面,用口直接吞咽空气,试图获取氧气。一旦低于2毫克/升,通常在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大规模窒息死亡,也就是可怕的“泛塘”事故,给养殖户带来毁灭性打击。 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物种对溶解氧的需求存在差异。例如,冷水性的鲑鳟鱼类(如虹鳟)对氧气要求极高,其适宜含量通常在6-8毫克/升以上;而一些暖水性的鱼类(如罗非鱼、普通鲫鱼)耐受性稍强,但为了保障最佳生长,仍应维持在5毫克/升以上。 溶解氧也并非越高越好,在某些情况下(如藻类过度繁殖的晴天午后),水体可能出现过饱和(>100%饱和度),甚至超过150%-200%。此时,溶解氧会从水体中逸出,若被养殖动物直接吸入,可能导致气泡病,特别是在苗种阶段,会造成血管栓塞,引发死亡。
二、 如何科学管理溶解氧 管理溶解氧是一项动态的、综合性的工作,核心在于“防重于治”。 实时监测是基础: 必须配备溶解氧检测仪或试纸,坚持每日监测。关键时段包括:日出前后(一天中溶解氧最低点)、日落前后、天气骤变时(如闷热、阴雨、台风前)以及喂料后。 科学增氧是关键,这是最有效、最可控的手段。根据池塘大小和密度,合理配置叶轮式、水车式、涌浪式等增氧机。开机原则应遵循“三开两不开”:晴天中午开,阴天清晨开,连绵阴雨半夜开;晴天傍晚不开,雨天中午不开。 生物增氧: 培养适量的浮游植物(藻类),通过它们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。关键在于维持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的藻相,避免老化和过度繁殖(水华)。 化学增氧(应急): 常备“过氧化钙”、“过碳酸钠”等化学增氧剂,在停电、机械故障或突发天气导致严重缺氧时,作为紧急抢救措施。 溶解氧是水产养殖不可忽视的生命线。将水体溶解氧维持在5毫克/升以上的适宜范围,是保障养殖动物健康、实现高产高效的基础。
本文连接:http://rww88.nqxfb.cn/newss-4068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