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绿藻是淡水河道中的常见浮游植物,其含量直接反映水体营养状态与生态健康,可以使用手提式蓝绿藻分析仪进行户外的测定。正常状态下,蓝绿藻与其他藻类维持动态平衡,但过量增殖会引发水华,释放毒素并破坏生态系统。综合多项研究,河道水体中蓝绿藻的正常含量可通过以下指标界定: 1. 藻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 正常范围: 细胞密度:低于 2×10? cells/L(非富营养化水体)。 叶绿素a(Chl-a):<10 μg/L,表征低藻类生物量。 预警阈值: 细胞密度达 2×10?~1×10? cells/L 或叶绿素a为 10~15 μg/L,提示轻度水华风险。 例如,长江中游黑瓦屋故道的叶绿素a均值达37.1 μg/L,显着超标,蓝藻占绝对优势。 2. 营养盐限制指标 蓝绿藻暴发主要受氮、磷驱动,其安全阈值如下: 总磷(TP):<0.02 mg/L。若TP >0.1 mg/L,蓝藻增殖概率显着增加27。 总氮(TN):<0.2 mg/L。辽宁抚顺平山水库退役后河道因TN超标(农业施肥导致),夏秋季水质恶化至劣V类。 氮磷比(N:P):失衡(如N:P >30)时,磷成为蓝藻生长的限制因子1。 3. 生物多样性指数 健康水体需维持藻类群落多样性: Shannon-Wiener指数(H′): H′ >3.0:清洁水体(轻污染或无污染); H′ =2.0~3.0:中污染(如长江黑瓦屋故道H′=2.44); H′ <2.0:重污染(如银川景观水道H′=0.82,属富营养化)。 Margalef丰富度指数:>4.0:无污染;<3.0:中-重污染(如抚顺河道指数仅0.962~1.364)。 4. 富营养化判定标准 当多项指标同步超标时,标志水体进入富营养化状态: 营养状态指数(TSI): TSI >70 为极富营养化(银川景观水道均值72.63); TSI 40~70 属中营养至富营养过渡。 优势种变化:若微囊藻(Microcystis)、鱼腥藻(Anabaena)等蓝藻成为优势种(优势度Y≥0.02),表明富营养化。例如渭河关中段夏季蓝藻占比达88.35%。 监测与管理建议 常态化监测:重点跟踪叶绿素a、TP/TN、藻类细胞密度及多样性指数,结合遥感与无人机技术(如宜兴“水天地一体化”网络)。 分级响应: 叶绿素a >10 μg/L时启动加密监测;蓝藻占比超60%或H′<2.0时实施应急治理(如生物抑藻剂、深井控藻)。 河道蓝绿藻的“正?!焙啃枰缘拖赴芏龋?lt;2×10? cells/L)、低叶绿素a(<10 μg/L)及高生物多样性(H′>3.0)为基准。一旦超出阈值,需结合理化与生物指标综合研判,及时干预以防生态灾害。当前我国多地河道已逼近或突破安全限值(如渭河、太湖部分河段),强化源头控污与生态修复刻不容缓689。
本文连接:http://rww88.nqxfb.cn/newss-3912.html
|